来源:www.chinaredweb.com 发布时间:2019-11-30 浏览次数:1331
清华大学图书馆庆祝成立100周年
清华新闻网11月5日201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迎来了100周年。 11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图书馆100周年庆典在清华大学孟民围音乐厅举行。陈济宁总裁,谢伟和副总裁,程建平出席了庆祝活动。
图为校长陈怡宁发表演讲。记者志飞摄影
陈济宁高度评价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过去100年中对学校发展的贡献。陈济宁指出,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图书馆。清华师生在图书馆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加强对真理的追求,培养深刻的科学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内心精神气质,积累“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秀作风研究,留下一部分人口。清华大学图书馆不仅是清华几个世纪的重要象征,也已成为广大清华人的精神家园。
陈济宁指出,目前,清华大学已进入新世纪发展的新阶段,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国家委托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时代。作为学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和学校的重要支持,图书馆既有难得的机遇,也有巨大的挑战。我希望图书馆能够认真总结百年历史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在新时代,关注未来知识创新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关注师生的需求和需求。社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推动研究,数字化,开放式图书馆建设。努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在提高公共科学文化素质,引导社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为杨振宁先生的讲话。记者志飞摄影
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最早的见证人之一,着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会议上致辞,并深刻记得80多年前第一次看图书馆时的情况。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期望。
李静,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教研主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玉军,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安Kenny,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超荣,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庄慧玲,清华大学学生和学生代表致辞庆祝活动,并祝贺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庆典。
图为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介绍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简要回顾了清华大学图书馆自1912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图书馆对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遗产创新的贡献。展望未来致力于建设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作为一个研究,数字,开放和文明的世界级大学图书馆。
图为庆典现场。记者志飞摄影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一些着名大学图书馆的专家学者和图书馆,以及清华大学的相关部门,系主任和师生参加了仪式。
图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外观。记者郭海军的照片
百年庆典期间,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了“清华大学康奈尔未来图书馆国际研讨会:21世纪大学图书馆文化遗产与创新”,“翻译”林双尧姚庆华徐元冲,温先生吉罗的书与研讨会“,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文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石刻展”,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纪念展,赵元仁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及图书馆等一系列活动旧图书馆开放日。
附属于清华大学图书馆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
1912年,清华学校改组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19年3月,图书馆的独立建筑(现在是旧建筑的东部)建成,建筑面积为2,114平方米。当它搬进新大楼时,它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资金急剧增加,馆藏逐年增加,前提不足。它于1930年3月开始扩建(旧建筑的中部和西部),1931年11月完工,建筑面积将增加到7,700平方米,可容纳30万册书籍和700多册席位。大学成立后,图书馆委员会成立,作为学校的常设委员会之一。与此同时,大多数院系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着名作家朱自清担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和图书馆馆长。在抗日战争前夕,书籍和期刊的收藏极为丰富,藏书超过36万本。
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学校被迫向南迁移。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来到了昆明图书杂志。在抵达过程中,临时存放在重庆北北的1万多册书被日军轰炸,损失惨重,只有3000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搬回北京清华公园。当学校于1946年重新开放时,图书馆完全无法辨认。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将图书馆用作外科病房,图书馆是手术室和药库。在此期间,收藏品损失超过175,000份。在解放前夕,集合中只有410,000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2年,国家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清华大学从综合性大学升级为多学科工业大学。文学,科学和一些工程技术部门的所有部门都调整到其他机构,相关的书籍和材料也被转移到1958年。在这一年,超过18万本书被转移到学校。幸运的是,在当时的总统江南翔的指导下,收藏了30万本珍本古籍和一些珍贵的文物,如甲骨和青铜器。为了适应教师的需求,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工程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需求,图书馆调整和改造馆藏结构,重点收藏工程书籍。同时,积极收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进步文学作品的经典着作。 1966年,该系列已发展至超过135万册。
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书籍的资金大大减少,许多珍贵的书籍和期刊被暂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幸运的是,由于学校师生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努力,现有的收藏品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方面受到追逐和迅速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清华大学开始调整学科,逐步恢复科学,文科等部门,并重新扩建为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学术布局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藏书的种类和数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990年,它已达到250万份(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清华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1991年9月,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资助的香港邵逸夫先生资助的新博物馆落成,后来被命名为“逸夫阁”。伊芙阁建成后,图书馆总面积为平方米,座位超过2500个。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建立了比较先进,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它引入了ILIS和INNOPAC库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收集外文书籍和期刊的公开查询,图书馆的采购,编目,期刊管理和发行等业务都在INNOPAC的管理下进行; CD-ROM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络为整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自1998年以来,在继续增加印刷馆藏数量的同时,图书馆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它形成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科学文献,以及包括中外书籍在内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文献。多种类型和多种载体的综合收集系统,包括期刊和报纸,视听产品和计算机文档。截至2011年底,实物馆藏总数约为419.7万(件),摘要指数二级文献基本涵盖了学校现有学科,中外学术全文电子期刊65000多种。语言。
目前,学校图书馆拥有13间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超过1,570个阅览座位,每周105小时,以及开放式的借阅服务,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该库是学校园区网络的三个核心交换节点之一,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一般阅览室配备了大量的网络端口和计算机终端,无线网络覆盖整个建筑物。读者可以轻松找到收集信息并使用各种专业数据库。图书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提供在线信息服务,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也可以自行预订和更新图书。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开设了各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师生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与部门密切联系,积极开展服务工作,满足师生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开展研究,研究和检查等服务。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从国内外图书馆获取图书馆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
自1999年以来,学校先后建立了人文图书馆,经济管理图书馆,法律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美术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等专业图书馆。这些分支机构的馆藏已连接到学校图书馆的综合管理系统,在统一平台上为读者提供服务。近年来,图书馆还对数字图书馆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2011年的100年庆祝活动中,新建的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顺利完成并开放。
清华图书馆留下了很多名人的足迹。杨澜在《我爱清华图书馆》写道:“我在很多学校都读过,但我最喜欢的是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我喜欢清华图书馆。”
曹禺先生在清华图书馆创作了一部首部剧集《雷雨》。今天他的座位和桌子还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里。
季羡林在文章《温馨的回忆》中写道:“当我想起清华图书馆,一股温暖的暖意会立刻涌上我的心头……我永远不会忘记清华图书馆。”
feed:库编辑器:fan li